王鳳儀先生女子講習班所用講稿-倫理講演錄 

  編者的話   

   序   

   婦德女道篇   

      姑娘道   

      媳婦道   

      老太太道   

   為人子之道   

      孝之真假   

      [附]孝親三界表   

      父母之道   

      教養子女之方   

      教與管的區別   

   三綱三從之真理篇   

      夫婦道   

      兄弟道   

      姑嫂道   

      妯娌道   

      婆媳道   

      繼母道(王會三講)   

      孀婦道   

   家庭篇   

      家庭五行定位與生克   

      四等家庭之根底   

      家道轉移在根底之培養   

      新家庭之建設   

   朋友篇   

      朋友道   

   跋    

  

 

  編者的話 

  這是二十世紀初期我國著名農民思想家、教育家王鳳儀先生創辦的女子講習班所用的講稿。文中用質樸的語言,從倫理道德、傳統禮教等方面,深入淺出地講述出做人、育人、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道理,很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深刻哲理。在舉國上下齊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、創建和諧社區、和諧家庭的今天,這篇講稿也有它的現實意義。

  文己久遠,文中的觀點難免會與當今的現實有很大差異,我們應從曆史的角度去讀它。為了保持原文的風格,我們在整理過程中盡量保證原有的樣子,只在個別章節、個別詞句上稍加改動。如果在讀到此文之後,對您有些許的幫助或收益,我們也就會很滿足了。

 

  王鳳儀玄孫女  王元五

 

  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一日

 

  序

  人生若大夢,轉眼即成空。光陰如駛,歲月如流。此次練習班開課以來,不覺已一月有餘了,關於性理問題,已告一結束。但道是體,有體還得有用。性是天理,是天道。倫理是人道問題。古人雲:五倫以外無大道。可見大道即在日用倫常之間。在性分中說,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。在人身中行出來,就是五倫之德。然而五倫之德,確是從天性中流露出來的,不是人生後來才學上的。所以孩提之童,無不知愛其親,及其長也,無不知敬其兄。說到五倫之德,『孝』字為百行之原¬,孝就是為人子之道。今根據鳳儀學說講述如下。

 

  婦德女道篇

  女子為國民之母,世界的源頭。要想兒女好,家庭好,社會好,國家世界都好,非由婦德女道實行不可。婦女道有個根,本立而道自生。婦女道不講,好比水的源頭不清,老是渾濁的。想濁水變為清流,總得先清水源。

  婦女到了老年,稱為老太太。老太太的根在哪裏?是從多年的媳婦熬成的。媳婦是從哪裏來的?是從在家當姑娘來的。所以姑娘是世界的源頭,要提倡婦德女道,必先講姑娘道。

  講婦德女道,就是想救婦女們出苦,享得人生的幸福。種什麼因,結什麼果。現在大同開幕,應該女子出來救世界的時候,必須提倡婦德女道,才能救正人心,挽回劫運。婦德女道,是家庭倫理要道,家庭教育之根本,救世之大本源也。

  婦德女道,分三段來研究,是姑娘道、媳婦道、老太太道。女子是世界的源頭,姑娘是女子第一步道,所以要想齊家,必先明白姑娘道。

 

  姑娘道

  『當姑娘的對於家庭,身有補助力。性如棉是意氣發動,是成神的根。志為根是志向堅定,成佛的根。心知眾人的好處,能提起全家的和樂精神,是結緣的,是成佛的路徑。』

  兒女都應當盡孝,然本分卻不同,所以盡孝的方法也就不同。因為姑娘在家是半賓半主,為一家之貴星,為姑娘的道,當性如棉、志為根、提滿家。性如棉者,如棉花之潔白,守身如玉;如棉花之柔軟,性子不許暴燥;如棉花之溫暖,待人不冷淡;如棉花之綿長,不要退志。任何事皆可做,沒有挑選,沒有分別心,這是性如棉的道理。志為根,就是立志不爭不貪,立志孝雙親,敬哥嫂,愛護侄男侄女。家中一切的事務,都幫助工作,志向立住,不為貪心所動搖,這就是志為根的道理。遇著家中婆媳偶有不和,一面在嫂子面前安慰她的心,提到平日母親的好處,以解除其怨怒心;一面在母親面前說嫂子的好處,因為姑娘是母親的心,姑娘說話,一定愛聽。兩面解勸,免得一家生閑氣,不和順。如此在母親跟前盡了孝道,哥嫂面前盡了悌道。嫂子感激小姑的好處,便相親相愛,每逢犯了過錯,依*小姑救護她,有意無意中,在丈夫面前誇小姑的好處,哥哥當然也喜歡妹妹。遇著妹妹有需要的物件,哥哥想不到,嫂子必告訴他丈夫說『咱妹妹需要什麼給他買點吧』。小姑不用要,比要還強得多呢。所以說『不爭不貪,福祿無邊』。倘嫂子活計多,姑娘要替嫂子做活。把母親的衣服等活,著嫂子去做。因為親娘眼裏有影碑,見姑娘做活,心裏疼愛,給他娘做了衣裳穿在身上,有人問誰¬給你做的,便說我的姑娘呢。我不著閨女,我就穿不上啦!若叫媳婦聽著這話,能樂意麼?其實姑娘不錯之中,倒有錯了。所以姑娘不爭功,不要好,處處替嫂子做活,著嫂子給母親做活。父母見兒媳殷勤孝順,心中歡喜,必誇獎兒媳好。嫂子感念妹妹替我做活,著我落個好名,哪能心裏不感激呢?如此在親戚朋友面前,必說他小姑賢惠,傳到四鄉裏,人人都羨慕這個好姑娘,一定找個好婆家。這樣姑娘人人愛見,家庭中一定和睦,這便是天堂家庭,真可說是提滿家的貴星。在家能當好姑娘,出閣一定能當好媳婦,能助夫成道,恭敬丈夫,和睦妯娌,孝敬翁婆,全家歡喜,真正是喜星臨門。後來有了兒女,自然會教子成名,能為良母。老了一定會當老太太,也能兜滿家,為一家的福星。因為女子是世界的源頭,欲世界好,國家好,社會好,家庭好,必從姑娘身上好。欲當好姑娘,可得必須明白姑娘道。

  若不明白姑娘道的,在家中好多嘴多舌,遇著嫂子或弟妹有錯便跑到父母面前告訴,使嫂子生氣,母親能不生氣麼?這等姑娘直接是送毒藥丸給他母親吃。母親吃了毒藥丸不知道,還說多虧姑娘告訴我,不然我怎麼會知道呢?你想這樣婆媳如何能和順。嫂子受了氣,當然恨小姑。姑娘依仗母親,嫂子則依恃丈夫。往往因著婆媳不和,連累母子也不和,間接連累父子也不和,使父母落個不慈、哥嫂落個不孝的名。一家之中,種下這種惡因,將來不定惹出若大的禍患。母親本來偏向姑娘,什麼布角線穗啦都願意給姑娘,這雖是些小事,可是早被嫂子暗中看得明白,口中不說,心裏卻不願意,自言自語說『有什麼東西都給姑娘,有活可不叫你姑娘做』。無形中對婆母孝道上漸漸差遲。起初是心裏恨,常了嘴裏就說出來啦,『你指著你姑娘養你老吧』。一家不和睦的病根,就起在姑娘身上。這樣能提滿家嗎?簡直成了踢滿家了,把全家人心都踢散了。及至出閣走了,哥嫂如同去了一塊大病,哪能按四時八節去接送呢?因此婆媳仇恨更深了,鬧得一輩子享不著兒媳的福。這樣糊塗姑娘,在家不懂孝道,出閣哪能會盡孝道呢?因此不得翁婆的歡喜,使他母親添上心病,終日如同在苦海地獄裏一般。究竟姑娘何嘗願意他母親受苦呢?不過因為不明白道的緣故。考其總根,當父母的就根本不明白道,不會教訓姑娘,以致自己受苦惱,姑娘也受苦惱,一生不能出苦。還有一種原¬因,稟性不化,決不會當姑娘,媳婦不好,婆婆不好,總之當姑娘的時候就錯了。姑娘為世界的源頭,姑娘道講明白了,是正本清源,所以王鳳儀先生才倡明婦德女道,首先辦義務女學,誠得治世之本也!使天下的姑娘,皆能性如棉,志為根,能提起滿家的和樂,為一家之貴星。在家能當好姑娘,出閣必能為賢妻,將來更能為良母,自然能教育子女,成為好國民。現在想要國家太平,世界大同,還得從女子身上好了起頭。況現在天時世運,應該女界渡世化人,出苦得樂大放光明的道運來到了。女界諸位同人或諸位姑姊妹,千萬注意才好。

 

  媳婦道

  『當媳婦的,身界要實行,心界要知眾人的好處。性如水,是要常樂知足。意為根,是要始終不改其樂,如受屈打屈罵的時候,也必定說他是為我好。這樣想便能知足長樂了。這便是婦女的真道。當媳婦的事奉愚笨的婆母,必須事奉明白了,才算盡孝。譬如照吃飯人數下米,約略相當數目,再去問她,數次後,婆母也就知道了。裁衣服的尺寸,也是約略數目,再去問她,幾次後她也曉得了。日久婆母必然感激你、佩服你,婆媳還有不和的嗎?』

  從前研究姑娘道,是女子立身的根本。姑娘道明白了,立下一輩子的根基。媳婦是姑娘變的,當媳婦的道,和當姑娘卻不一樣。在家庭中,要上孝翁婆,中和妯娌,下教子女,還得助夫成德。必須自己守住本分定住位,才能盡道。媳婦當性如水,意為根,托滿家,為一家的喜星。在性子方面由如棉而變為如水。如水雲者,如水之柔和,不生急燥性;如水之就下,沒有高傲行為;如水之隨圓就方,合味合色。丈夫家無論為士、為農、為工、為商,先助夫盡孝悌之道,然後按著他的職業,助夫成德。如丈夫是讀書人,當助其勤學好問,志在希聖希賢,立身行道,揚名顯親。丈夫是農人,當助其勤儉治家,早起晚眠,盡力耕田種地,使五穀收成得多,好奉養老人。或丈夫是工人,助其工作精良,以利百家,不要作虛作假,工業方能發達。丈夫是商人,當助其公平交易,童叟無欺,貨真價實,以義為利,才是商人道德。丈夫是作官的,助其忠於職務,愛護人民,省刑罰,薄稅斂,以厚民生,而恤民命。這就是性如水,隨方就圓的道。意為根者,以樂為主。無論境遇如何困難,命途如何不順,心中總是快樂,不可面帶愁容。丈夫或性情愚魯,相貌醜陋,或是貧*殘疾,皆要認命,並屈己事人。在翁姑面前,和顏悅色,對妯娌皆和睦,待侄輩以慈愛。此意為根以樂為主的道理。性既隨圓就方,意又以樂為主,再能找一家人的好處,使全家歡喜,一團和氣,這樣便是托滿家的喜星,家道必然興旺,孝名傳之鄉裏,賢惠傳到四方。娘家的父母,也增許多光彩。你看每逢人家娶媳婦,大門屋門,都貼上了喜字,親友族人,都來道喜,因為他家來了喜星。媳婦若不喜歡便是丟了天命。若是遇見事不隨心,便面帶怒¬容,或口出怨言,甚至爭貪攪擾,終日吵鬧鬥嘴,不但當不了喜星,簡直當了喪門星了。其實她不是願意當喪門星,因為不明白道,守不住本分,定不住位的關系。媳婦的位,要定在意界上,心裏常存一家人的好處,不抱屈,不怨人,才能樂起來。給人家當媳婦,是有這一分因緣。當知到婆家去,不是為吃為穿為承受房子地去的,是為行媳婦道去的。盡道而不爭理,無論如何,總是歡喜,這才真是一家的喜星呢。

  歌曰:媳婦道,媳婦道,細研究,務要早。性柔和,勿煩惱,養親教子你有責,助夫成德家庭好。功圓果滿有福報,子孝孫賢養你老。

 

  老太太道

  婦德女道,分為三大部分:一、姑娘道,二、媳婦道,三、老太太道。女子一生,出不了這三條道。由童年、中年到了老年,便稱為老太太。這個名稱最貴重。回想一生辛苦,費盡心力,現在家業成就,兒孫滿堂,這時候就當了老太太了。當老太太,要性如灰,志為根,兜滿家為合道。因老太太為一家之福星,知足常樂,閑事莫管,一切無愁,全家托福,過太平日子,所以說是一家之福星。

  『性如灰者』,灰是過了火存本性的,溫溫暖暖,還喧騰騰的,好比老太太氣度溫和,一點火性也無有,永不會生氣,平心靜養。把一切家務,交於兒媳管理。交給她還得要放心,若是遇著事老不舍心,敘敘聒聒不住聲,不但自己操心,惹得一家人都不耐煩,終日受苦,一輩子也不能出苦。且顯得子孫不孝,長兒媳的依賴性,學不出當家的道理,永久不能替你代勞。一旦故去,閃得兒媳無所倚*,平添許多困難。當如灰之溫暖沉靜,千萬不要灰中帶火,能以燒人,且傷老人養生之道。什麼是志為根呢?人到老年,宜安心靜養,當以修道為主,看破紅塵,見世事一向皆空。(金也空,銀也空,死後何曾在手中。兒也空,女也空,黃泉路上不相逢。惟有樂道修真好,留下芳名傳萬冬。)不用掛念兒女,兒女問到的話便告訴他,問不到的,也不多管。無掛無礙¬,來去自由,自然不煩不燥,火自不生。無火便不動心念,才能定住位。所以說老太太當志為根。雖然心不動,還得要兜滿家。兜什麼呢?兜住不是。凡家中媳婦孫子等,一切晚輩人,倘有了過錯,老太太趕快兜過來。因為老太太是一家之尊,就是兒子當家,老太太把過錯攬過去,兒子也就不問了。別看老太太兜過去沒有事,著在做過錯人的身上,可是擔不了,准得受氣。家中人有了過錯,當家人追問時,老太太趕快兜過去,立刻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了。對於過錯的人,免得挨打受氣,心裏一定感激老人,知恩改過,對於老人,一定格外孝敬。這樣能給別人免災,自己還能享福,不是福星是什麼?假設晚輩人做錯了事,心裏害怕,驚驚怕怕。這時候老太太自己先定住位,再給別人定住位,便說你們不用害怕,全有我呢,這一句話,他的心中得到安慰。趕到當家人知道了,一進門的時候,老太太笑哈哈地說『由我錯的』,一句話,滿天大事,便就完了,真是兜滿家的老福星。閑暇的時候,談話常提祖上的德行。對於兒子常說他父親的好處,對他的父親常誇獎他兒子長進,對孫媳誇他婆婆的好處,對他婆母常說孫媳的殷勤。領導得全家和睦,彼此感恩,滿家道氣充足。顯得父也慈,子也孝,婆婆也好,媳婦也好,全家和順,四季平安。語雲:『老太太炕頭坐一福壓百禍。』就是說老太太為兜滿家的老福星。若天下老太太都能這樣,豈不是兜滿世界的活佛嗎?若不明白道的老太太,終日操心費力,專為顧念女兒。無論吃的用的東西,瞞著背著,快忙給女兒送去,惹得兒子和媳婦都不願意。又因著偏愛女兒,便偏愛外甥,媳婦見婆母偏向,便生煩惱。因此往往婆媳不和,這是老太太的普通病。還有嘴碎的老太太到處告訴兒媳的不是,兒媳聽在耳朵裏,便惱羞成怒¬,惹得兒媳不親近她。又有老太太,吝惜財物,待兒子兒媳,太也薄情。到老只作看財奴,自己白費了心。給兒子媳婦存著,惹得別人不樂意,家政上發生不順利,何苦呢?何必老不知足,自尋苦惱呢?所以人到老年,活著當安心修道,以樂天年。自己知足常樂,人人稱道這老太太真有福真會享福。活著快樂,就是活佛,家庭就是佛國了。

  歌曰:老年溫和性如灰,家務皆宜推。引導子女入正規,清閑樂庭幃。養心性,講道德,莫說是和非。無憂無慮笑嘻嘻,人稱有福氣。 

 

 

  為人子之道

  孝之真假

  子女的本分,是一孝字。孝乃天經¬地義,人倫之本,八德之首也。你看水必有源,木必有根。根深則葉茂,源遠則流長。人的根源就是父母,孝是道的根本。然有小孝、大孝、近孝、遠孝之分別。小孝孝於庭幃,大孝孝於天下;近孝孝於一時,遠孝孝於萬古。孟子說:『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。』要打破人禽關,孝字以外無他道。盡孝不在年齡大小,不在貧富,不在識字不識字,是在良心德性流露不流露,發揚不發揚。王鳳儀先生說:『孝親必得孝親之三界。』三界指著性、心、身說。孝身要從父母衣食住上留心,使父母的口福不缺,按四季更換衣服,臥宿使其安適,行動有人扶持。孝心要處處順從父母的心:父母所愛之物,我必愛之;父母所愛之人,我當敬之;父母所願意的事,我當奉行之。孝性尤為重要,要時時順著父母的性,使父母心中歡喜,按著父母的五行性,隨快隨慢,務要使老人天性和樂,面無愁容,即是將父母送到天堂上。不使老人動性,含飴弄孫,以樂天年,就是將父母送到佛國裏。孝乃天性所流露,所以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。如果恐怕別人恥笑才行孝,這便是假孝。然父母做事,也不免有錯處,若一味順從,難免陷親於不義,也不算真孝。真假的分別,可拿父母愛子之心作對照。回想父母未生我以前,我本什麼也沒有。落生以後,只是赤條條的光淨身,連一根線也沒帶來。父母也不嫌我窮,也不是因為兒對父母很好,確是歡喜之至,對我這樣真誠,毫無貪圖心,可說完全是真的。不料想兒子長大成人,嫌父母窮,沒給他置下房子地。你想自己一文錢也沒帶來,怎麼也能長大成人,沒受著饑餓呢?懷抱三年擦屎刮尿,父母也不嫌我髒。父母老了,吐痰流涕,你嫌他髒,對嗎?小孩若是哭一聲,父母會察顏觀色,說我的孩子餓了,或者是冷了,趕快給他奶吃。抱在懷中暖暖,給他穿上點衣服,不轉眼珠地瞅著,恐怕小孩受屈。兒子大了,在父母面前說話不管不顧。父母告訴的話,當了耳旁風,說的遍數多了,還起厭煩心,甚至說出冒犯父母的話,對嗎?再想想老人生我以前,懷胎十月,提心吊膽,惟恐傷著兒胎。兒子降生之時,正是母親過閻王關之時。兒子的生日,俗雲『母難之日』,此之謂也。降生以後,吃母親的奶,就是喝母親的血。經¬過乳哺三年,父母的心血,不知費盡多少,方才長大。稍有知識,便不聽父母的話,對嗎?到了六、七歲時,送到學校裏讀書,還認為是給父母念的,及至年將弱冠,便給兒子定親完婚。一生到老,心力用盡,只累得耳聾眼花,牙也掉了,腿疼腰彎,行動不便。你想這是為的誰呢?當然是為的兒女。父母對待兒女,處處都拿出了真真實實的心來教養。人子若想盡孝,當想想父母待我之慈愛真心,即便拿出良心去孝養父母,亦難報父母之恩於萬一,況黃泉路上無老少,老人的壽限,和自己的壽數,難以確定。老人在世還有幾年?即能盡孝,又能盡幾年?語雲:『樹欲靜而風不停,子欲養而親不待』。想到這裏,真令人心酸落淚。既然明白了孝道,當拿出良心,去找父母的心,及時盡孝,以補已往不孝之罪。在父母已去世的,趕快補行孝道,對父母生前所愛之人,所愛之物,我當愛之敬之,以安慰父母在天之靈。推行大孝,孝於天下,使天下老人皆得其養,以達到不獨親其親的大同景象;實行遠孝,孝於萬古,立身行道,揚名顯親,為千古人子孝道作模範,留孝名於青史,遺孝風以化人,才是真孝子呢!人能把孝道行到圓滿處,便能救國救世界,就是由小孝擴充到大孝,近孝推及到遠孝。將身化行全球,歐美的老人,得享有子之樂,中國的父母,全得歡喜之心,那才算以孝治天下,達到孝道圓滿的目的呢。

 

  父母之道

  夫婦為人倫之始,到了生男育女,又給兒女當父母。所以進一步講,就是父母之道。古人雲:『為人父,止於慈。』母親稱為慈母,父母之道,就是一個慈字。慈是本乎天性之仁德。性發為情,道一落到情上,往往有偏的地方。語 雲:『養不教,父之過。』必須教之以道,把兒子領導在道上,教與管不同。管是使稟性制服他,教是用天性領導他。教是率性合道,誇獎他的長處,糾正他的短處。管是任著自己的性子,找人的錯處,拂逆他的性子,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。因為用脾氣管兒女,不但管不好,反把兒女的脾氣激動起來,碰起性來,甚至父子成仇,都是當父母不明白道的緣故。所以教子要有義方,先得以身作則,自己先要性存天理,心存道理。根本教育,在未生兒女以前,先種下善因。種什麼因,結什麼果。父母的性常存天理,兒女就是天理所生。父母的性質和平,生下子女來,性質一定和平。父母的心常存道理,兒女就是道理所生,因父母的遺傳性,關系重大。這就是說的根本教。若說到胎教,更得平日涵¬養天性,視聽言動,處處要合道。兒在胎中,得到天性的正氣,所生的兒女,性子一定純正。現在人多不明白道,兒子未到成年,父母便為之早婚,妨害身體的發育,所生的子女,往往不長命,或衰弱多病,害及血統,害及民族,為父母的,不得辭其咎。這就是不真慈,就不合道。更有一般人,倚仗自己財產豐富,溺愛子女,任意浪費金錢,習染上不正當的嗜好,造成種種罪業。或因酒色過度,敗德喪命;或任其浪蕩逍遙,不能勤勞工作,養成遊民;或溺愛過甚,把自己累死也不肯指使兒女去做。一面是不放心,一面是溺愛不明,總不想一旦身死,撇下兒女,一切事都不懂,成了一個廢人,一無所能,不能守祖業,成為流氓,且害及社會。兒子在少年不令學道,壯年便不能行道,老年又哪能成道呢?這就叫愛子如殺子,大大的不慈了。當父母的道在乎慈,可是慈總不可離了道。第一幼年不使失學,無論家財有萬貫,總得教子有一藝之長,能自謀生活,不依賴人,使他一生能以自立,有祖業能守住。縱然無祖業,也能自謀生活。人人能如此,不但能自立,一定能立國呢。

 

  教養子女之方

  道是行的,不是講的,換句話說,道是人走的。當父母的,是從幼年兒女道走過來的。到中年有了兒女,就得行父母道。父母之道不外教與養,教養兼全才是道。在未生子女以前,看你種的什麼因,生出兒女來那是結的果。欲產生良好子女,全在自己種因上求。在夫婦二人,好比是個開招商店的,你開的是大旅館,掛大招牌,安寓仕宦長官,所招來的全是作官為宦的。若是開大店掛招牌是安寓客商,所招來的全是買賣客商,提包大氅。若是開尋常店,所招來的,全是推車擔擔的。你若開小店,所招來的是乞丐窮人,東跑西顛的苦力人。這些窮苦人,斷然上不了大旅館裏去。可是那些高官貴客,也絕不能來小店裏住。道是自然之理,人的生育子女,也是這樣。你若存天下為公的心,斷不能生自私自利的子女。你要存賢孝的心,也不能生忤逆不孝的子女。甚至兒女聽說不聽說,守本分不守本分,孝順不孝順,全在自己種因如何,生出子女是結的果,你還問誰呢?兒在胎中時,當實行胎教,尤其為母親的,坐必正,行必穩,心平氣和,目不視惡色,耳不聽淫聲,口不出惡言,心存正念善意,生出子女,必然賢孝。這是說的先天教育。至於後天教育,更須明白,尤其小兒在食乳時期,更有關系。乳汁是大人的氣血,大人氣質清,化合的乳汁必清,小兒吃了,不但體格能發育,心性中必然清明。假使大人常著急上火,動稟性,懷著恨、怨、惱、怒、煩的五毒氣化合的乳汁,也是毒乳,小孩吃了,長稟性,還生疾病,危害身心性命,關系最大。再者,大人若是不明白道,在抱著小孩吃奶時,生氣上火,擦眼抹淚,或恨天罵地,小孩一面吃奶,一面眼看,這叫給小孩種惡因,種毒因,不可不知。還有稟性不好的人,抱著孩子和他人打架,指東罵西,比雞罵狗,打小孩的屁股,羞辱別人的臉面,表面上是打罵孩子,其實就是打翁罵婆,也許辱罵妯娌,是不是給小孩種下毒因呢?不但給小孩種毒因,還給小孩加罪,這是何等的愚癡呢!還有一節,小孩才會說話,教導著他罵人,又教導他打人,拿人家的東西,不制止他學懶學壞,學著不吃虧。當父母的認為是孩子聰明,還很歡喜。要是從小給孩子種下這種因,將來哪有好結果,一定橫行無禮,逆倫犯法。這不是送孩子下地獄嗎?若父母明白教養子女之道,實行教養子女,這是根本教育,關系非常重大。現在為什麼大道失傳,就是因為缺乏根本教育。蓋學校教育,社會教育,民眾教育,都是成年人的教育,是後來的教育。父母之教,乃是教育的根本。先入者為主,根本培養好了,枝葉自然隨著好,這是教養兼施之道。當父母的應負的責任,教養二字,是離不開的。但教養要合道,那就是義方教子。為父母者,不可不知也。

 

  教與管的區別

  愛子不得其道,就是不慈。慈字之誤用,在管教二字分不清。

  (一)溺愛不明。自從有了小孩,愛之如掌上明珠,對於吃穿,盡迎¬合小孩的心理,養成驕慣性,好吃懶做,由習慣進而染上嗜好,吃喝嫖賭吸,無所不為,自身又一無所能,成為流氓,喪德敗家,妨害社會,觸犯國法,成為罪人,受刑亡命。這種惡果,皆由溺愛二字之因所造成,不慈孰甚。

  (二)不管不教。有了小孩,只知道養,美衣美食。對於小孩言行動作,任其性之自然,不教也不管,這又錯了。小孩天性未離,此時若不好好教導,漸漸性流為情,情流為欲。初則放蕩於禮法之外,漸至入於下流社會,很是危險。不但品行不端,行為不正,將來招災惹禍,後患不堪設想。昔有囚犯某到了法場臨刑時,要求法官,見他母親一面,死也放心。法官哀憐他這番孝心,許之。他母親來到法場見面時,該囚犯要鑽他母親懷裏吃一口奶,其母愛子心切,聽其子之行為。其子竟將其母之乳頭,一口咬下來,其母大痛喊叫,說可要了我的命了,好狠心哪!其子接口說,你的心比我還狠得多呢!想當初我小的時候,偷了人家的東西到家,母親不管我,還很歡喜我,所以我大了,便做了賊,因犯法定了槍斃的死罪,這是你不管我,養成我的偷盜心,送了我的命。我心狠,哪知母親送了我的命,比我還狠得多。這段事,當兒子的固然不對,當母親的算對嗎?這是不管,也就是不慈。至說到不教,關系更大。古人教小孩,能食,教以右手吃飯先讓老人吃。有食物,老人不分給不要。能言時,教以數與方名。教他見人行禮,恭敬長上,孝敬老人,大了自然能孝能悌。若不教導,便不知禮節,不知尊卑上下,習慣成第二天性,養成逆子,不孝不悌,為父母的,不能辭其咎。所以古人雲:『養不教,父之過。』這是放任太甚,也是不慈。

  (三)管得太嚴。有了兒女,恨鐵不成鋼,自己孩子,總得比別人強。兒女稍有差錯,非打即罵,毫不留情。原¬來父子是主恩的,威多恩少,便失慈的真道,使兒女對於父母,初則畏之,漸疏遠之,甚則離心離德,這就是管之過嚴,亦非中正之慈道。以上三種,均不合慈道。真正慈愛兒女的,從小就教養兼施,由胎教、繈褓教、嬰兒教等等,處處留心。小孩發育不全的時候,固在善養,但養中須有教。在小兒初學會說話,先教導他明白老人的稱呼,叫爸爸、叫媽、叫娘、叫爺爺奶奶、叫伯父叔父、姐姐妹妹、哥哥嫂嫂等,使他知道尊長親親,慢慢再添字,問爸爸安,媽媽好等的話。等他會走會行動的時候,教他行禮。有了食物,教他先奉老人,讓給哥哥先吃,知道孝悌之道,謙讓之禮。少有點好處,必須誇贊他,或用相當的獎勵鼓勵他,更高興,能實行。小兒有了過錯,不可先打他,更不可罵他。先說明是非,使他知過必改。善言開導,不可體罰,免傷他的自尊心,自然小兒能遷善改過。千萬不要罵他,罵則口出惡言損德,老人聽著還不願意。更不可一錯便打,把孩子打完了,小孩還不知道為的什麼,打得直迷瞪眼,生出毛病來的很多。教小孩說話,先提說祖上的德行,老人的好處,一家人的長處,大家都愛聽他的話,小孩無形中生出愛敬老人的心。小孩漸漸長大,教導他灑掃地,接待客,見客行禮、問安等等細事,然後大了,入校求學,養成端正人品,立身行道,揚名顯親,有功於世,有德於人。這才不虧天覆地載,父母所生,為天地的孝子,古今的完人。人人能如此實行,世界哪能不太平呢?然追本溯源,還是歸功於父母之教養有方。 

 

 

  三綱三從之真理篇

  夫婦道

  王鳳儀先生說:『道是什麼?道就是兩口子。』實在說,一陰一陽之謂道。夫婦為人倫之始,男子為天,女子為地,夫婦是一小天地。陰陽和而後雨澤降,夫婦和而後家道成。夫婦和就是天清地寧,夫婦不和就是天翻地覆,不但家不能齊,國家亦不能治,天下亦不能平。夫婦道之關系於家國天下,其重大如此。為丈夫的,必須先把三綱立住。所說的三綱,就是性綱、心綱、身綱。性綱要無脾氣,心綱要無私欲,身綱要無嗜好。綱者,領也。必須把女人領在道上。現在為丈夫的,約分三等:一是懦夫,二是暴夫,三是丈夫。何為懦夫呢?就是懦弱無能,自己不能自立,反聽從女人的話。遇事自己不好出頭,著女人出頭說話。日子久了,習染成女子當權。聽妻言乖骨肉,鬧得家務不和,兄弟分居,均是犯了這個毛病。此之謂懦夫,於道為不及。或有一等暴夫,說我不怕女人,不聽女人話,不好就打就罵,這又錯了。妻者,齊也,是平等的意思。女人從幼在他娘門,受父母養育之恩,長大成人,對他父母的恩德尚未能報答,便出閣來到我家,孝敬我的父母,恭敬我的兄弟姐妹,甚至連她的姓都改了,隨同我的姓,是為的什麼呢?況將來生男育女,繼承先人的後代,多大的功勞!我若輕視女人,打罵女人,不但現在國家法律所不許,問問良心安在?這樣又成了暴夫,於道為過了。怎樣才算合道呢?必須從『義』字上立腳,不能一味聽妻言,可是當聽的不能不聽。妻或有過錯,要勸導她,萬不可打罵。若是打罵,就是打三綱,罵三綱。總要抱定一個義字,才稱起為丈夫。夫婦是一陰一陽,男子要抱定三綱,女子要明白三從。三從是性從天理,心從道理,身從情理。要助夫成道,助夫成德。現在女子亦分三等:一等是弱婦,在家吃穿賴父母,不願做活。出閣時總嫌嫁妝不好,恨不能掃地出門。及到了婆家,不知孝悌之道,敬戒之禮,還說嫁漢嫁漢,穿衣吃飯。倘衣食不如意,終日包屈,好像應當怨,應當賴。這是一種軟弱無能的弱婦,只是累夫造罪。又有一等女人,雖然精明強幹,但性子卻甚蠻橫,依仗自己有知識,有能力,輕視丈夫,精神上欺壓男人,使男人不痛快;或依仗娘家富,夫家窮,說話傲慢無禮,致丈夫受欺負生氣;或出外不回家;或染病早亡;或少年孀居,女人何嘗願意這樣?因為不明道、不能化稟性的關系。此之謂悍婦,因性情強悍故也。此等女人,哪能助夫成道?哪能使翁婆歡喜、妯娌和睦?只鬧得家務不和分居另過。你想人倫孝當先,兄弟如手足,人家有個兒子,從小費盡心力,長大成人,便把父母扔開,兄弟離開,叫女人獨占了去,多麼冤枉呢!所以王鳳儀先生說:『世界哪能不壞?男子無良心,被女人霸去,這就是投降外國了。』總而言之,因為不明白夫婦道。若女人明白道,一定能當個賢婦。怎樣是賢婦呢?女人以順為主,柔和為本。丈夫無論家道貧窮,或像貌醜陋,這是命裏注定。須明白因果道理,恪盡婦道,上孝翁姑,中和妯娌,下教子女,能助夫成德,能托滿家,使全家歡喜,將家庭的責任,完全擔負起來,使男子在外服務社會,無內顧之憂,能報效社會。不但治家這樣,即在社會工作,能為國盡忠,與男子立於平等互助地位,助夫卻不依賴夫,方稱為賢德婦女,家庭喜星。夫義婦順,真可謂夫婦道的模範呢。

 

  兄弟道

  孝為百行之原¬,然孝是對父母所行的道,同一父母所生的,就為兄弟。若兄弟間不能相親相愛,父母一定憂心,孝道仍不能圓滿。所以孝敬父母,就得和睦兄弟。兄弟之道就是『悌』字。悌道也是出於天性之自然。孟子說,『孩提之童,無不知愛其親。及其長也,無不知敬其兄。』可見孝悌都是天性所固有的。如人在幼童時期,哥哥弟弟同在一處玩耍,若有人打他哥哥,他一定不願意,一定護惜他哥哥。你想誰¬教他護惜哥哥來?那是出於天性。他哥哥被人打哭了,弟弟不能幫助他,也一定幫著他哭,流同情的淚,這是出乎天性之自然,並不用教導。為何越長大了,多兄弟不睦呢?考查不睦的原¬因,大約有三種。(一)偏愛妻子,為情欲所牽。(二)為爭貪財物,被物欲所迷。(三)為爭辯情理,受稟性之害。細想這三種毛病,多半犯著第一、二項。這可怨誰呢?全是怨男子不明白道,沒有真主意,女人也跟著落個不賢孝的名字。兄弟本是一母同胞,情同手足。本身的手足,行動相隨,一刻不能相離。且手足是互相維護的,譬如手去拿物,腳不用吩咐就走。如腳被碰傷或紮著,手不用腳請它,急速去摸護扶慰它,此是痛癢相關之至情也。兄弟失和的原因,在未娶妻以前,總還差一點,一娶了妻,漸漸情誼就疏遠了。在朝陽縣有句俗話說,『院外放火鞭,屋裏寫過子單』,給誰過繼呢?給新媳婦。因為一娶媳婦,把父母的恩情就忘了,兄弟的情也沒了。細想方才來一個異姓人,為什麼就忘了父母兄弟呢?到底女人有什麼好處呢?全是因著男子重情欲,薄恩義,不明白道的緣故。又有一等人,好爭好貪,兄弟之間,為爭祖宗產業,各不相讓,打罵鬥毆,鬧得兄弟成仇,骨肉乖離,連累得老人生氣,無法可使,甚至鬧災生病,罪莫大焉。因兄弟失和,妯娌也就不睦,將家業分開,連老人也輪流奉養,打算合適不合適。此等人真是見利忘義,連父母之恩都忘了。父母養兒防備老,哪知兄弟分居,不但惹老人累心,反把人落個老無所歸,輪流吃飯,如同沿門求食一般。這不是悌道不盡,累及孝道嗎?還有為家產鬧成訟事的,經¬年累月傷財敗德。兄弟乃是一奶同胞,為祖宗遺產之小節,傷手足天倫之至情。財產是身外之物,用以奉養父母的,乃為家財,有傷天倫。傷天倫,便是逆天,將來定受天罰。即便財產到手,天理有虧,家道也過不好,不是人口生災長病,便遭橫逆之事,或生下不肖之子,傾家蕩產,並給老人丟名譽。試看世上害兄害弟的,哪一個得到好結果呢?世上之物,完全是假的,惟獨道是真的。人若明白此理,當借假修真,把兄弟道行真了。擴而充之,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。能愛全世界的同胞,便是大同世界。

 

  姑嫂道

  嫂子與小姑,是名分上的關系。起初本素不相識,由名分關系,作情義上的結合。嫂子是從哪裏來的呢?是從當姑娘來的。到了婆家,才當了嫂子。現在在家當小姑,不久出了閣,又給小姑當了嫂子,好像是個因果循¬環一樣。在當小姑的,若明白道,在嫂子初進門來,見嫂子孝敬父母,恭敬兄長,友愛弟弟妹妹,如同親人一樣,何等令人欽佩。但家中事務,嫂子全不熟悉,應從旁面告訴她,引導她,幫助她,使她不至作錯了。唐詩上說:『三日下廚房,洗手作羹湯。未諳姑食性,先遣小姑嘗』,這就是嫂子入門,初求小姑的情態。小姑於此時,應有補助之精神,尤其在父母面前,常常提嫂子好處。嫂子偶有過錯,替嫂子用好話解說。如此嫂子心中能不感激嗎?在嫂子方面,要盡孝道,總得找著婆母的心。婆母心愛的是小姑,對小姑衣食方面,要格外留心。一方面順婆母的心,一方面助丈夫盡悌道。遇著小姑有應用之物品,或梳妝等物,嫂子早早盡心,在丈夫面前,多方提議,為之買辦。這是助夫行悌道,能使小姑歡喜,婆母順心。想想小姑在家能有幾年,為何拿著河水不洗船呢?這樣嫂子處處盡道,小姑處處感恩,姑嫂雙方之道盡矣。對於已出閣的大姑,年下節下,不等婆母開口,首先張羅。或送禮物,或去看看。對於外甥男、外甥女,要招待周到。如是老人歡天喜地,姐妹滿口誇獎,家庭和樂,日子自然興旺。要是小姑不明白道,對於初來的嫂子,在父母面前說長道短,兩頭傳閑話,往母親耳中送毒話,母親愛聽愛信,這叫自己吃毒藥丸,存在心裏,時時不舒服,種上惡因了。遇著事一不隨心,指東說西,淨挑毛病,發泄心中的怒氣。鬧得日子久了,媳婦忍耐不住,不免分辯幾句,因此婆媳失和,媳婦從此受氣,婆母心中也難受。你想這樣是誰¬種的惡因,不是小姑嗎?媳婦受了氣,必定告訴男人。丈夫仔細一考查,不免也生氣,又轉成母子不和了。如是母親便說兒子不孝,娶了媳婦忘了娘,還要告訴他父親,管教他兒子。父親一生氣,管教兒子,兒子若是不服,又鬧成父子不和,一家人全都不合,家道哪能好呢?如此顯得兒子媳婦都不孝順,又連帶的父母也不慈愛,這個病根就是從當小姑不明白道得來,姑嫂道關系多大呀!再說當嫂子也得會當。若嫂子不明白道,倚著丈夫的勢力,慢待小姑,對於小姑吃穿使用,處處打算盤,好像過日子儉省,其實是待小姑刻薄。小姑心裏不如意,在母親面前,訴冤流淚,惹得母親不歡喜,心中生氣。這是多麼不孝呢!結果姑嫂不和,婆媳必不睦,父子也離心離德。這是嫂子不明白道,落個不孝不悌之名,罪莫大焉。所以小姑嫂子必得都要學道,要知現在的小姑,就是將來的嫂子,因果循環,自然的道理,結冤結緣,很有關系。為何不種下好因,將來得好結果呢?對於侄男侄女,更要處處盡心,不但嫂子感激,老人本來愛孫子,一見這樣,心中更加歡喜。一家男女老幼,和和樂樂,顯出小姑敬嫂,嫂愛小姑,全家和睦,真是姑娘提滿家的貴星,媳婦托滿家的喜星呢!

 

  妯娌道(兩兄弟的妻子)

  妯娌本是異姓姐妹,隨著自己的緣分,同居度日,真是三生的天緣。起初全是在家當姑娘的,一出閣當了媳婦,為哥哥的內人,就是嫂嫂,為弟弟的內人,就是弟妹。兩人本來素不相識,過門以後,定名正分,有嫂嫂,有弟妹,稱為妯娌,親如姐妹,同聚一堂,這個緣分最大。如果各人盡道,多麼快樂呀!可是社會上的人,多半不明白道,眼光太小。在未出閣以前,就先探問婆家有多少地土房產,兄弟幾人,翁婆年歲多大,還有生育沒有,大姑小姑幾人,全家老少同居有幾份子,把婆家的家產,早算計得清清楚楚。所以一過門後,唯一的事,就是承受丈夫家的房子地,這心地全用錯了。總沒想到來到婆家是為還倫常債而來,對上當孝敬翁姑,中間當和睦妯娌,下則慈愛侄男侄女,並應當助夫盡孝,助夫成德,助夫興家立業而來的。專為丈夫身上著想,孝道或有見不到的地方,家事或有作不到處。當女人的,處處要補漏子,務求件件事周到圓滿,才顯出內助的德能來。家中妯娌失和,多半由於存爭貪心,對於財物方面,你多我少,你爭我奪,一不滿意,懷恨在心。起初還不肯破臉面,背地裏對丈夫說長道短,怎樣吃虧包屈,便調唆分家。初時還不聽,日子久了,哪能會不聽呢?彼此若各存這樣心,兄弟就失和不遠了。初則漸漸冷淡¬,遂後便言語衡突,甚至爭吵打鬧,情義乖離,就不能合作了,非分家不可。分家的事,父母哪能不憂心?要管管不了,要說沒人聽,骨肉分離,老人真是傷心。上不孝父母,下不愛兄弟,孝悌之道皆虧,造下莫大的罪。在分家以後,私心上好像自由一點,大體上元氣沖散,勢力可就單薄了,對內對外,處處多不方便,實在可惜。推其原¬因,總是由於不明道。妯娌們如要好,總得明白道,把道與財物,要分得開,看得清,知道本身是為還賬盡孝而來,不是為承受家業而來,自然把爭貪心止住,一心盡道,把調唆丈夫分家的心,變成助夫成道的心。各人要自立,要自謀生活。祖宗的遺產聽老人自由處理,概不過問。俗語說『好兒不要祖遺產,好女不貪嫁時衣』。如此則妯娌永無分爭。嫂嫂念弟婦年輕,隨時要幫助她。弟妹感激嫂嫂的情誼,互助友愛毫無介意處。你感我恩,我感你德,化貪爭心為謙讓心。妯娌和睦,兄弟自然無說,老人更是歡喜了。過得家業興隆,助得丈夫成道,教育得子侄成名,這才是真正托滿家,托得全家歡喜。妯娌道的關系,非常重大啊!

 

  婆媳道

  家庭內的婆媳,全是自外邊來的,到在一個家裏,如同母女。道在恩義並用,相處合道,能侍奉終身。若不合道,便婆媳不睦,鬧得家務不順,所以婆媳道不能不研究。當婆婆的命,是從哪裏來的?是當媳婦多年熬出來的。等到娶了兒媳,便當了婆婆。媳婦的命,是從哪裏來的?是從在家當姑娘,一出閣到了婆家,便當了媳婦。說起來是一條道。但婆婆是早來的,對家中事務眼經¬手經¬,全都知道。媳婦是晚來的,一切事務,全不明白。常言說,『教子教嬰孩,教婦教初來』。婆婆總得把媳婦領在道上,待兒媳如女兒,不知道的告訴她,領導她,如同黑夜行路,你一指導她,好像暗室明燈,光光明明,媳婦感激婆母的恩,本心上佩服,遇著事指導她,一定聽說。婆婆教導兒媳,是領導性質,與人談話,必領著她的話說,作事須婆婆先著手,教她跟著作,便不作難。日子久了,她准能學會,哪能不感恩呢?見了親戚朋友,說話常提兒媳的長處,感激她娘家的教育德行,媳婦聽到這話,如何的感激呢!媳婦如有過錯,在背後指教她,千萬不可與她吵鬧。若在親友或鄉鄰面前宣告兒媳短處,羞得她臉上紅一陣,白一陣,她心裏哪能過得去。要不然,就說他娘家無教訓,便引起兒媳陰火上升,暗氣發生,這就是種惡因,不定哪一時,因著事不能忍,便說出口來。婆媳不睦,毛病在此。若兒媳有過錯,婆婆趕快兜起來。兒媳稟性不好,婆婆寬容她,媳婦處處感恩,時時想報恩,才合道呢。至於當媳婦的,知道當媳婦,不是為承受房產物業而來,是為行道而來。媳婦應當聽婆婆支配,最要緊的,是先找著婆母的心。婆母所愛之物,我當愛之。所愛之人,我當敬之。天下的老人,多半是愛小兒小女,媳婦要格外留心,准能得婆母的歡喜心。若是有大姑小姑,出了閣,婆母一念道,當兒媳的,便提倡去接去叫。有了外甥男,外甥女,當姥娘的最愛他,要時時照顧。就是婆母所愛的雞犬,也要替她照管,才能找著婆母的心。能順老人的心,便是盡孝。再能與婆母性子相合,便是得了道。媳婦初進門,全仗婆母指教。本來兒媳不是婆婆生的,婆婆若不明白道,未先施恩,先揭短處,或以大壓小,使脾氣來管她,說話淨種惡因,婆媳哪能發生好感情。日子久了,哪能不拌嘴呢?這是大大的病源。若婆母明白道,會領導媳婦,媳婦感恩,婆母也享福。媳婦當想到婆母以前奔波勞碌,受盡千辛萬苦,怕後來兒女受饑受寒,今已娶了兒媳,不能再使婆母受累。在初進門時,什麼也不懂,仰賴婆母指教,費多少心。婆母的恩,比生身母親還重大。一方面要報恩,一方面要盡孝道,教婆母心滿意足,歡歡喜喜,家庭和樂,日子准能發旺,才顯出婆母仁慈,兒媳賢孝。如此必能齊家,家道興隆矣。

 

  繼母道(王會三講)

  當母親的對於子女,一養一教,本不容易。要是為子女的,母親早去世,父親再繼娶一位來,這就是繼母。當繼母更是不容易,本來在家是當姑娘的本分,出閣後,就給人當母親,在名分上,還不能推辭。並且對前房子女,還得格外盡心,稍一差點,旁觀的便說閑話,你看無論哪家,若娶個繼母來,全家老幼男女,以及三親六故,沒有不注意的。對於前房子女的吃啦,穿啦,往往背著他繼母問到孩子,你繼母娘待你怎樣啊?不受屈嗎?到了自己生了子女,更有了比較,看看待遇上有分別沒有,這是一般普通人的心理。在當繼母的,對前房子女,固然有心偏的,然不可一概而論,只要當繼母的抱道而行就對了。往往當繼母的,有好名的心,在表面上要面子,這就錯了。蓋倫常大道,重在實行,根本在用良心作事。本分是繼母,既然稱為繼母,當繼續前母之志,完成教養子女之事。當繼母,總比前房來得晚。兩人前後同是一個丈夫,實有姊妹之義,緣分非同小可。不幸她中年故去,因為有這個空缺,我才來此填補。現在我的丈夫,早是人家的丈夫,所有家業,早是人家的家業,我來是享受人家的現成福。知道這個,我們對她遺留的子女,應當繼續教養,完成她在世的志向,一點也無二意。對於教導撫養,要處處盡道,這才是當繼母的真道呢。倘待遇前房子女有差錯,良心上哪能過得去。若再有打罵虐待行為,他親母在九泉之下,多麼心疼哪!況對自己的陰騭上,有絕大關系。想到這裏,第一要拿出良心待遇子女,這是本分應盡的責任。偏了是自己的罪過,要與自己親生子女,一樣看待,並教導他知道手足之情,兄友弟恭,使兒女心理上無有隔閡。在衣食財物方面,挨著次序,應有盡有。更不要客氣,總要無分別心。若是有心顧表面,內中就有假了。可是該管的也得管,該教的也得教。不過教之得以道,希望他長大成人,品行端正,並有自立的能力。能立身行道,揚名顯親,超拔他先母的靈魂。他母親在冥府中,也很感激你的。如此方顯出當繼母的恩德廣大,教子有方,還能助夫成家,多麼光榮呢!大人無分別心,前房子女,與自己的子女,自然互相親愛,忘了是同父異母。等到兒子娶了媳婦,待遇上視如同母一樣。只要我的心真,兒女斷乎不能假,將來必能盡孝道,孝敬你就是孝敬他前母,這才是當體成真,功成名就。到老年子孝孫賢,享受子女的奉養,快樂無窮,福壽無邊呢。

 

  孀婦道

  『孀婦是有兩層責任的。男子中途丟下父母而死,也是有虧孝道。孀婦要替夫盡孝,才算合道,所以說孀婦有兩層責任,豈可自恃而欺人呢!』

  丈夫在世,是給老人當兒媳,能盡媳婦道便是孝。今丈夫去世,是擔負兩層責任,又得當兒媳,又得當兒子。在老人方面,老年喪子,是大不幸。在兒子方面,對老人未能養老送終,孝道未盡圓滿,就早早地死去了。此時當孀婦的應替丈夫盡孝,比丈夫在日還要盡心,早上晚上,在旁侍奉老人,如兒子一樣,這是替丈夫盡孝。能夠全夫妻之義,這才稱起孝義雙全呢。這才找著自己本分,才能盡道。

  玉者,白也。潔者,純也。心性如白玉,白圭無玷,美玉無瑕,消除一切黑暗,性中大放光明,立志不爭不貪。在物質方面,全不叫他累住,一心盡道,盡孝盡悌,更要盡慈,教子成名,繼續丈夫的志向,揚名顯親,超拔故去的夫君。人死德不滅,精神永遠長在。要能行真道,便能成真人,倫常道盡,功圓果滿,節孝德行,萬古流芳。這就是孀婦的道,可為千秋節義的模範。(編者 注:王鳳儀先生說:『凡意志堅貞,不願改嫁者,可以守。願代亡夫完成孝道或慈道,不願再嫁者,可以守。如果只是拘泥於禮教而勉強守者,可改嫁。』) 

 

 

  家庭篇

 

  家庭五行定位與生克

  人人皆有家,要想家齊,必須明白道。按家庭之組織,就是父母兄弟祖。

  家庭的五行方位,祖父母居中央戊已土位,為一家的元氣。

  父親居南方丙丁火位,主掌家政,為一家之元神。

  母親居北方壬癸水位,管理內政,為一家之元精。

  長子居東方甲乙木位,操持家政,貴乎能立,為一家之元性。

  其餘家中弟弟子侄婦女等晚輩人,均居西方庚辛金位。

  要處處圓情,辦事而不主事,為一家之元情。五行能定住位,各盡各道,自然相生而不相克。若定不住位,不能守本分,盡倫常,准是犯克。設若當祖父母的,年老好管閑事,不知道修養,終日亂說亂管,淨挑一家人的錯,令一家人心中不安,且老太太找媳婦的錯更厲害,弄得主婦左右為難,不說不行,說了又不能為主,便起厭煩心。上受老人的壓迫,底下人說了不算,領不起來,日子久了,家中內政雜亂無章,誤事太多。這是老太太不能居土位,兜不住元氣,為土克水的家庭。水一受克,母親性中起火,一起火,凡事不能海涵,心裏發煩,不但家務不順,遇機會便對著男人說說。男人本是常在外的,一聽家中不順,要管吧,上邊是老人,不管又恐怕誤事,心中著急。著急就上火,便成了水克火的家庭。家長受克了,父居南方火位,火主元神,元神一受克,一家人心就散了。凡事不高興,常生怒氣,無處出氣,對兒子、姑娘、媳婦及小孩等無故打罵交加,晚輩人受克了,不但家事不順利,錢財上還受損失,口裏還怨晚輩人不聽說,不順手,家運准不旺,這便成了火克金的家庭。晚輩人居西方金位,金一受克,情義上不能諧和,作事心中不快活,無心治家,財帛哪能發旺?且家長嚴厲太過,小孩一見,驚魂失色,或致生病。兒媳亦因此生氣,凡事做著不高興,演成有令不從,有話不聽,兄弟手足之間,漸漸不和,又成了金克木的家庭了。兄居東方木位,是上承父母,領導全家人的。自己終是辛苦受勞,一家人不受支配,口裏還閑言閑語,勞而無功,事情做不好,老人還責斥受氣,因此便有事也懶做,對老人且出怨言,對侍奉老人,無形中懈怠不周到。這又成了木克土的家庭。因家庭中五行定不住位,一錯百錯,准是家務不順,這就是俗話說的五鬼鬧宅。所以道德中人,給人家合家,先按五行方位,令其各盡各道,相生而不相克。一行能生起來,五行自然步步相生。假設金位上弟弟妹妹子侄等能明白道,先定住自己的位,守住自己本分,自己本分是圓情的,處處要遵從父命與兄長的命令,盡心盡力去作了,工作時候,還高高興興的,母親一見,心中歡喜,有事不用操心就做了,還做得件件隨心。母親居北方水位,母親一歡喜,便能定住位,這是金生起水來了。母親一高興,家中事務,全能拿起來,能托起全家的精神,大大小小,歡歡喜喜,行有餘力,還要助夫成德。家務不用老人操心,助起當家人的高興,無內顧之憂,全家妯娌也和,婆媳也睦,孫男弟女,同力合作,這樣便水能生起木來了。兄長居東方木位,心中非常高興,上承父母的命令,領導弟弟子侄等,一齊工作。一切家務,辦得條條有理,真叫父親放心。長子能盡本分,把全家事物擔當起來。父親非常歡喜,一家元神充足,這是木又生起火來了。父居南方火位,父親心滿意足,全家精神快樂,如同過天堂日子。自然皆盡自己本分,一面孝敬老人,一面領導子女,歸在道上,侍奉得老人笑哈哈的,思食得食,思衣得衣,長樂無憂,如同活佛一般,這便生起中央土來了。老太太、老爺子,位居中央,為全家之元氣。土能生萬物,老人無事領著孫男孫女遊玩,心中歡喜,子孫滿堂,非常快樂,時常誇獎孫子的好處,和媳婦的長處,引起大家的高興來。晚輩人或有過錯,老人全兜起來,一兜便了,使晚輩人依如泰山。沒有主意,老人給晚輩人立起主意來,全家大小,個個歡喜,提起全家人的和樂。土主元氣,元氣充足,有利全家,這又是土生金了,家庭一定和順,一定興旺,這就是齊家之道。家之本在身,自己能定住位,家庭自然能定住位,自然五行相生,家道必昌。擴而充之,家齊而國治,國治而天下平矣。關系固重且大也。

 

  四等家庭之根底

  世界上無論什麼人,都產生於家庭。但家庭情形不同,可分作四等:有光明家庭,有和樂家庭,有苦惱家庭,有黑暗家庭。這四等家庭,各有各的根底。光明家庭是清底,和樂家庭是淨底,苦惱家庭是混底,黑暗家庭是髒底。清底家庭,是以志界當人,能紮道根,全家人各盡各道。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夫義婦順。他和姊妹妯娌,姑嫂叔伯,個個盡道,彼此感恩,人人快樂,享極樂的幸福,顯出佛國家庭的氣象來。淨底家庭,是以意界當人,能紮德根,也是各盡各道,縱然父不慈,兒子卻盡孝。雖然子不孝,父親也必慈。不管兄友與不友,弟一定恭其兄。無論弟恭與不恭,兄必定愛其弟。正已而無求於人,盡道而不爭理,逆來能順受,口裏常說別人的好處,心裏常思自己的過錯,一家人聽不出閑話來,都是歡歡喜喜的,活現出一種天堂家庭的樣子來。混底家庭是以心當人,紮苦根一家之中,個個為自己打算盤,表面上沒有分別,其實各存意見,彼此用心計,記仇不記恩,言和意不和,憂愁煩惱,終日如在苦海之中,這就是苦海家庭。髒底家庭,是以身當人紮罪根,不顧倫常,不務正業,不論尊卑上下,為財物爭吵打鬧,各不相讓,互相仇視,父不父,子不子,兄不兄,弟不弟,骨肉成仇,同室操戈,鬧得天昏地暗,活著也是活受罪,家庭變成了活地獄。這種家庭,因為紮下罪根,他的財產來得不正當,全由造孽得來,作事損人利己,不顧廉恥竟貪意外之財,這個底是髒的。由造孽得來的財產,還得造孽而去,所以家中不出正派人物,多遭意外橫事,後輩子孫,為非作歹,敗家喪德,拿著有用之錢,花錢去造孽,不但羞辱宗祖,親身惹下災禍,亡身敗家,活著就受罪,家庭不就是地獄嗎?苦海家庭,因為他紮下苦根,處處計謀巧算,使碎心機,求不到手固是苦,求到手不知足還是苦。因他的家財,是動心機得來的,清混不分,善惡相混,總是占便宜取巧得來的居多。雖然費盡心血,也不是容易得來,但多不合道,終於操心,一生苦惱,所以家庭成為苦海。若清底家庭,紮的是德根,守本分,盡倫常,不爭不貪,作事循¬天理重公義,救人之難,濟人之急,樂善好施,積功累德,家中財產,全從道義上得來,正入正出,家中人純是正人君子,完全辦正事,錢財不妄用一文,來的明,去的白,德根深厚,所以子孝孫賢,家庭和樂,如天堂一般。淨底家庭,紮的是道根,作善作德,並不要名義,救人救世,不以為功德,不求人知,不望人報,遇著國家有大事,毀家舒難,犧牲金錢,犧牲精神,毫不動心。雖未成功,絕無悔意,看破世界現相,完全是假,抱道而行,紮下道根,與天合德,替天行道。天地是大父母,四海之內皆兄弟。本大慈大悲心,作救苦救難事,造成光明家庭,如同佛國一樣。人皆願意家庭好,子孫好,不知紮下好根,打下好底。往往越想過好,越好不了。因為不知道德是家庭的根基,專注重在財物上,尚浮華,學時髦,哪知富貴花間露,榮華草頭霜,皆不能長久。一旦遇上變亂,東奔西逃,所有物品,既無處收藏,又不能攜帶,身子反被物累住了。若是淨底家庭,在太平無事時,早把道來看重,物來看輕,把家產歸在道德上,一家人皆立上業,衣食住全不用顧慮,舍身救世化人,為社會服務,多麼快樂。現在盜匪四起,人民都不得安居,況匹夫無罪懷壁其罪,有錢多了,更易招災受罪。而淨底家庭不受物累,隨遇而安,這就是紮下道德根,享受道德福。現在世界,要變為立業世界,不變就換。既明白四等家庭,皆由源底造成,早早紮下個道德根吧!

 

  家道轉移在根底之培養

  王鳳儀先生常說:『你修廟我修神,你過日子我過人。』這話很有道理,因為現在的人,完全為過日子起見。日子過好了,人過壞了,還不知道。心的靈機,身子的能力,都消耗在財物上,這就叫物欲所蔽。心為物累,求不到手,便使心上火,上火就沖動稟性,又為氣稟所拘了。因此把天性遮障住,良心露不出來,專以私心用事,你爭我貪,甚至同胞骨肉之情,有時也不顧,為些小財物,鬧得家庭不和,傷了天倫之樂,結果日子也不能長久,這不成了苦海家庭嗎?再進一步,為爭財物,各不相讓,無老無少,你打我罵,鬧得父子分離,兄弟成仇,妯娌爭吵。古語雲:地獄恩人。父子兄弟,原¬來以恩相合,這樣寡恩悖論,豈不成了地獄家庭?家庭的行為如此,哪能有家庭教育?既無家庭教育,斷不出良好子弟。所以下輩子的人,正事不為,入於下流社會,花些有用之錢,作些無益之事,敗壞家風,羞辱先人,這就是以前紮下罪根,現在結這樣的惡果。縱然後人不作大罪,也會使小心眼,計謀巧算,光怕吃虧,看著人家,房子好地好,千方百計,想著到他手,使碎心機,紮下苦根,即便創下家業,家中人各懷私心,將來分成七零八落,一生苦心,到底享不著福,惟有苦字跟著他,脫離不開,你可受苦吧。所以說過家不講道,不是打就是鬧。過家不講性,不是生災就是長病。因為不知道過人,良心沒有,人先壞了,生育不下好子孫,無論家業多麼大,決定守不住,尤其天理循¬環,不差分毫。由爭貪上得來的家財,還得由爭貪上去,不是子弟不良,就是遭些橫逆不順之事,把家財喪盡。這是過家,不知過人,得這樣結果。當知過家,先要過人,不是不要財物光要人,是教人不貪義外之財,不取非禮之物。要把人來看重,財物看輕。錢財是國家之寶,是流通的,是公用的。若是有功於世,有德於人,花了也是應當。過人,就是教人先明白道,家庭紮下道根。種什麼因,結什麼果,自然生下好子弟,立身行道,揚名顯親,家道長久,福祿長享。按理說,髒底的家庭還得髒著去,與其髒著去,何如用這錢財做德做善,紮下道根,家庭自有好結果。家庭是個混底的,還得混著去,與其混著去,何如用家財辦慈善事業,紮下德根,自然能結道德好果。這就是苦海化蓮邦,地獄返天堂。以前家庭,或是髒底,或是混底,若能花錢辦道做德。一方面與老人修德免罪,一方面為子孫培德紮根,上能超拔祖宗,下能庇陰子孫,自己還落個樂善好施的名譽,這是何等光榮呢!無論先人的家庭根底如何,我的子孫家庭的根底,還是由我創立,應紮個什麼根?打個什麼底?不用說,應紮下個道德根,打下個清淨底,這才是真正愛兒女,真能盡慈道呢!根底立得正,子孫一定賢孝,家道一定興隆,定然造個天堂佛國家庭,享受無量的幸福了。

 

  新家庭之建設

  君子之道,造端於夫婦,夫婦和而後家道成。現在家庭之間,不是男管女,就是女管男,或是互相管轄,互相打罵,真成了地獄家庭。若不改造新家庭,哪能得享家庭幸福呢?王老善人提倡男女自立,不相依賴,不相管束,就是化地獄家庭而為天堂家庭。男人所以名為男人,因為有女人。女人所以名為女人,因為有男人。若男人無女人,則為鰥夫。女人無男人,則為寡婦。那就不叫男人女人了。所以男人要明白女人的道,女人要明白男人的道,雙方各盡其道,這才是夫妻好合,如鼓瑟琴,自然能造成和樂家庭。在男女正式結婚以前,都以盡孝道為第一步。結婚以後,男子以盡夫道為首要,女子以盡婦道為首要。男子若不能把女人領在道上,能孝翁姑,和妯娌,教子女,雖自己十分盡孝,老人也不放心。女子不能助夫成道,雖然自己能孝敬翁姑,翁姑也是不甘心。所以男女都要明白道,方能盡孝呢。男子的道,要把三綱振起來。不動稟性,性綱能立住;不起私欲雜念,心綱能立住;不染上嗜好,身綱能立住。男子只可領導女人,不可管轄女人。若是罵女人,就是罵三綱。打女人,就是打三綱。罵女人是動威風,打女人是動殺氣。女人雖不敢回言,不敢動手,把恨氣惱氣存在心裏。恨氣惱氣就是毒氣。當時放不出去傷性,傷性生病,病重了要命,害莫大焉。不然這種恨惱毒氣,遺傳到兒女身上,胎毒太大,小兒壽命不長,或性質不良,大了不孝父母,其害不可勝言。凡子女能盡孝道的,由自己能作德來的。凡敗家之子,是由自身上造孽來的。要知子女之好壞,且看自己的行為是德是孽,便可了然。種什麼因,結什麼果,辣椒結子必辣,酸梨結子必酸。物理如此,人道亦然。現在為父母的,常常煩怨兒子不好,不知道自己稟性不化,氣血帶著毒性,遺傳在兒女身上,哪有好子女?怨人是結冤,惱人是種毒。兒女不好,正是自己命不好,叫你修命呢。自己不修命,還惱怨子女,真是不要命了。子女有過錯,要領導他,糾正他,不要責罰他,以身作則來教化他,久之自然知道悔改。不然,你怨他,他恨你,別人有氣,自己還生氣。家務不和,原因在此。王老善人說,舊家庭的家長都會裝鬼。一進家門,便看著這個不對,那個不對,口中罵人,或舉手打人,恨怨惱怒煩五毒一齊發作。這不是五鬼鬧宅嗎?氣是鬼,樂就是神。我會裝神,神用事便不傷害人。見家中人不對,便付之一笑。當時不必說他,等他快樂的時候,或是他問我,或是我問他,講明白道理,他自能悔改。就是小孩不聽說,要先說他聽說。他好哭,也要說他不好哭。這就是領導的法子,常了自然能改變性質。裝鬼的家長,久之家人必入地獄。裝神的家長,久之家人必登天堂。這是改造新家庭的妙訣。新家庭的男女,以志意當人,皆不動癖氣,互相感恩,知足常樂。舊家庭是以心當人,既不感恩,又不知足,所以終日苦惱,如在苦海裏度生活。家庭道若研究明白了,脫離舊家庭的苦惱,享受新家庭的幸福,這就是地獄返天堂,苦海化蓮邦,由明德而出新民,由新民而建設新家庭,由新家庭而建設新國家,創造新世界,世界大同,也就實現了。世界大同,要從建設新家庭起始。建設新家庭的責任是擔負在道德事業中同人身上啊! 

 

 

  朋友篇

 

  朋友道

  同道者為朋,同義者為友。君子交朋友在道義,小人交朋友為權利。看人與人相交的初步,是為什麼去交朋友。知道他的起初,就知道他的末了。聖門有子路,人告之以有過則喜。告訴他過的,才是真朋友。禹聞善言則拜,告給他善言的,才是真朋友。能勸善規過,是為道義之交。現在人交朋友,多半注重在勢利上,酒肉上。有利可求就相交,一旦失利,朋友算完。利是害義的,勢利之交,斷乎不能長久。這是就私人交情上說,還算狹義的。現值大同開幕,交朋友也要取廣義的。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。所以要愛眾親仁,但是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,便能得朋友之益,而不受其害。今人交友,往往不考查是非善惡,一味濫交,自己先定不住位,近朱則赤,近墨則黑,隨波逐流,往往受損友之累,受累不可怨人,是怨自己不明白朋友之道。有道的人,能勸善改過,不但不受朋友之累,還能改正。不但能改正自己,還能用道義把朋友度化過來,那才真是朋友道呢。你看現在朋友場中,今天你請我吃酒,明天我請你看戲,試問花天酒地娛樂場中,是好是壞,捫心自問,未嘗不明白。可惜明知故犯,明知是個損友,不能遠離他,也知道仁義道德的人是好朋友,而不知親近。知花天酒地不對,而不能改,是不能自救。朋友迷在花天酒地不能勸,是不能救人。明知道德仁義好而不為,是不能自拔。知道仁義道德人可交,而不與之接近,是不能自度。眼見人迷於邪路而不管,是不能度人。兩無補益,交朋友究竟為什麼?不能救己,不能救人,口口還談救民救國,這不是欺人之語嗎?所以交朋友,必得明白朋友之道。在家庭方面,父子之間不責善。責善乃是朋友之道,但責善之中也有道,得忠告而善道之,不可則止。若不知止,則討厭了要緊地方,在自己先得品行端正,令人信仰,說話才發生效力。不然,自己不正,哪能正人,他人不但不聽,反倒討厭你。朋友數,斯疏矣,漸漸地發生意見了。所以說,未信則以為謗已也。總之,朋友之道,首在彼此相信,才能合志同方,營道同術,不但財物方面,看成一個,與朋友共,就是父母也視同自己的老人,不獨親其親,子女看成自己的一般,不獨子其子,這樣才合乎朋友之道。所以朋友列在五倫以內,因朋友的關系,非常重大,可是得抱道而行,那才是真朋友呢。 

 

 

  跋

 

  我的曾祖父王鳳儀先生是個農民。因他篤盡倫常,而明道。他的家庭倫理學說是依據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,把家庭成員按五行分位。他號召大家各行其道,各正本位,父母行長輩道,子女盡子女道。因此,家庭和睦,子孫成才。老先生認為,家合萬事興,社會才能安定團結。

  我研讀了這本書又回憶了自己的成長過程,深感老先生的教導之確切,於今日人們也是很有裨益的!

  老先生辦起了女子師範學校,我的爺爺王國華任該校校長,我的父親王牖民也受過多年的私塾教育,母親李振文即該女子師範學校學生。母親在女子師範學校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,因為表現出色被留任該校教師。

  我的父母是按照老先生教導『從儉結婚』的,而且就是老先生主持的婚禮。我的曾祖父教導他們:『要達天時,一定要返上古之風,為人子女的一定要存孝順之心,自然可以立萬古。』我的父母遵從他們祖父的教導。在對給我們這些子女的教育問題上,謹遵長輩教導。他們上孝長輩,中和兄弟妯娌,下慈愛兒女。處處以身作則,給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。甚至給我們的家族都樹立了良好的風氣。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為人真誠,各盡其道的精神。我們吃苦耐勞,好學上進,尊重長輩,友善他人。因此,我們五個姐弟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,都上了大學、中專,連我們的愛人也都是大學畢業生,中專、大專畢業生。現在我們又為人父為人母了,我們也用我們父母對我們教育的方式、原則,教育、引導我們的子女。因此,我們五姐弟的子女共九人,幾乎均為大學畢業生,他們的愛人也全是大學畢業,甚至研究生。如果我們的國家各個家庭的子女都能受到高等教育,那我們的中華民族文化水平不是就更提高了嗎?

  我也曾考查過我的曾祖父學生們的家庭情況。他們的後代子女有專家,有教授,有研究員,有國家的高級幹部。就連這些人的子女也是我們民族的優秀人才。

  希望讀到此書的人能領會到鳳儀先生教導的精髓,試著用到自己生活之中,或許受益匪淺呢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gulus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